本网站使用技术型(必要)和分析型cookies。
继续浏览即表示您接受 cookies 的使用。

标题图片Tag: <span>CONFERENZACONVEGNO</span>
Eventi
2 July 2025
杭州良渚日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欣然呈现“杭州良渚日”,该活动将于2025年7月5日至6日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指导,余杭区人民政府与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主办,通过主题活动、遗址探访及圆桌对话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现良渚文明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独特魅力。 世界遗产作为人类文明与自然多样性的见证,承载着多元文化实践的集体记忆,其普世价值有力促进了人类团结。从罗马到良渚,诸多考古遗迹与自然景观共同构筑起意中两国灿烂的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两国的非凡之美。意大利与中国分别以60处和59处世界遗产位居全球前列,这些遗产在二者文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025年7月6日,将举行良渚文化周暨“良渚日”开幕式,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达仁利应邀出席并将进行主题发言,阐述意中两国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核心价值,以及保护物质与文化遗产、完整传承给后世的至关重要性。

查看更多
Eventi
30 May 2025
讲座资讯|达仁利《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来自导域之奇迹》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欣然呈现“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来自异域之奇迹”讲座。该讲座由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达仁利先生担任主讲人,将于2025年5月30日下午3点半在宁波大学安中大楼碧华厅举办。 十三至十四世纪的中国作为国际十字路口令人叹服,各类人员、商人、宗教人士齐聚于此,重现汉唐时期的交流盛况。多年来,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奢侈消费,元朝(1279-1368)都为各类物质交换和知识互通提供了最为广域的保障。得益于复杂高效的通信系统,交通圈得以形成,尤其是在高安全性和长距离性上,堪称空前绝后。彼时的中国在西方人眼中,是一个充满奇迹的强大文明。 马可·波罗出生于威尼斯商人世家,在中国生活了17年(1274-1291),并留下一部讲述亲身经历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意大利语名为《Milione》,法语名为《Le divisament dou monde》,英语则常被译为《The Travels》。马可·波罗并非十三至十四世纪唯一一位活跃于中国的意大利人,根据史料(多为拉丁语)记载,意大利商人彼得·迪·卢卡隆戈、乔瓦尼与弗朗切斯科·罗列丹、彼得·祖利安、卡特琳娜与安东尼奥·德·维利奥尼,以及多位方济各会宗教人士(若望·柏郎嘉宾、若望·孟高维诺、鄂多立克)都曾在不同时期活跃于汗八里(北京)、泉州、杭州和扬州。 本次讲座旨在呈现十三至十四世纪国际化氛围下的中国,在这里,各类学识得以传播与交流,其活跃程度令人钦佩,以马可·波罗为首的部分西方作家更是在亲临此地后,折服于璀璨的中华文明并对其盛赞不已。   达仁利 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东方学博士,曾在莱顿汉学研究所和鲁汶天主教大学学习,后在威尼斯大学与罗马外国语大学任教。他曾主持非洲与东方意大利研究所的图书馆及出版活动(2002-2011),2012年起成为意大利外交与国际合作部文化参赞。达仁利先生曾多次发表十七至十八世纪中意文化交流相关的出版物,并编写了《特雷卡尼哲学辞典》(罗马,2008-2009)中有关中国哲学的50余个词条。他曾担任展览《向东,丝绸之路上的城市、人与神灵》(罗马国家博物馆戴克里先浴场,2011年10月21日至2012年2月26日)以及展览《方济各艺术:十三至十五世纪的意大利艺术巨作及亚洲土地》(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2015年3月30日至10月11日)的学术策展人及指导。2022年,他担任展览《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浦东美术馆,2022年12月21日至2023年4月9日)的策展人。2023年,他担任展览《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上海博物馆,2023年12月10日至2024年4月14日)和《卡拉瓦乔与巴洛克奇迹》(浦东美术馆,2023年12月12日至2024年4月12日)的策展人。2024年,他担任《虚实之界:奇迹之书〈马可·波罗游记〉主题文献展》(上海图书馆,2024年11月3日至2025年2月28日)与展览《寰宇东西: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和世界》(上海博物馆,2024年11月23日至2025年3月30日)的策展人。2016年2月至2021年6月,他担任(意大利外交与国际合作部)意大利驻蒙特利尔文化处处长,2021年7月起担任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

查看更多
Eventi
11 April 2025
“意大利与中国:梵蒂冈图书馆与徐家汇藏书楼抄本及印本珍藏”学术研讨会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与上海图书馆欣然呈现“意大利与中国:梵蒂冈图书馆与徐家汇藏书楼抄本及印本珍藏”学术研讨会。本次活动将于4月2日在徐家汇藏书楼举行。继2024年11月3日至2025年2月28日由文化处与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研究院联合策划、威尼斯马尔恰纳国立图书馆、佛罗伦萨老楞佐图书馆及佛罗伦萨里卡迪纳图书馆共同参与的虚实之界:奇迹之书《马可·波罗游记》主题文献展在上海图书馆取得圆满成功后,本次研讨会将继续深入探讨十七至十八世纪意中文化交流的珍贵抄本与印本文献。梵蒂冈图书馆与徐家汇藏书楼皆以藏品的独特性、历史延续性及多语种资源(中文、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等)的丰富性享誉世界。梵蒂冈图书馆兼档案馆馆长安杰洛·文森佐·扎尼蒙席、梵蒂冈图书馆东方文献负责人德利奥·瓦尼亚·普罗韦尔比奥教授、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以及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达仁利将共同出席本次研讨会并作发言。 安杰洛·文森佐·扎尼 获罗马宗座拉特朗大学神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教育相关工作。2002年任圣座教育部副秘书长,2012年升任该部秘书长。职业生涯中在意大利及国际学术界发表大量论文与著作。2022年被任命为梵蒂冈图书馆兼档案馆馆长。 德利奥·瓦尼亚·普罗韦尔比奥 毕业于罗马一大闪米特语言学专业,获那不勒斯东方大学非洲研究博士学位,曾任意多所意大利高校教授。2004年入职梵蒂冈图书馆,2011年被本笃十六世教皇任命为“Scriptor Orientalis”,梵蒂冈图书馆东方收藏主要负责人。

查看更多
Eventi
14 February 2025
讲座《马可·波罗<奇迹之书>物质性特征刍议:以法藏MS. Fr. 2810号抄本为例》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携手上海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及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学院,荣幸呈现陈志坚教授主讲的《马可·波罗<奇迹之书>物质性特征刍议:以法藏MS. Fr. 2810号抄本为例》讲座。 本次活动隶属于《马可·波罗游记》主题系列讲座(2024年9月至2025年3月),将于2025年2月13日(周四)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同期面向公众开放的还有“虚实之界:奇迹之书《马可·波罗游记》主题文献展”(上海图书馆东馆,2024年11月3日至2025年2月28日)。 本讲座以法国国家图书馆藏MS. Fr. 2810号抄本为例,探讨马可·波罗《奇迹之书》的物质性特征及其在中世纪抄本文化中的意义。作为《马可·波罗游记》的重要法文抄本,MS. Fr. 2810不仅承载了文本内容,其物质形态本身更是中世纪抄本制作与知识传播的珍贵见证。通过对抄本制作材料、书写工具、字体特征、内部结构、叶面布局以及图像与装饰的考察,本讲座将揭示14世纪法国抄写员与艺术家在制作该抄本时的意图与心态,展现抄本作为物质实体在知识生产与传播中的重要作用。MS. Fr. 2810的物质性特征反映了中世纪抄本文化的精湛技艺与独特审美。羊皮纸的选择与处理、羽毛笔与墨水的使用、哥特体书写的规范,以及抄本中的分栏设计、首字母装饰与插图叙事,无不体现制制作者对细节的精心雕琢。这些物质特征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呈现,更蕴含着制作者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诠释。通过对文本与图像的互文性解读,我们可以窥见中世纪法国人对东方世界的想象与认知,以及这种想象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语境。本讲座旨在通过对MS. Fr. 2810物质性特征的深入剖析,探讨抄本在中世纪知识传播与文化构建中的多重角色。抄本不仅是文本的载体,更是物质文化与视觉艺术的交汇点,其制作与流传过程体现了中世纪社会对知识的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这一抄本的考察,我们得以重新审视中世纪抄本文化在知识生产与传播中的重要意义,并为理解中世纪欧洲与东方世界的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   陈志坚,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世纪古抄本与古文书、中世纪全球史,知识生产与传播等。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查看更多
Eventi
11 February 2025
讲座资讯|阿尔维斯·安德烈欧塞 《马可·波罗逝世七百:学术总结与研究视角》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上海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携手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研究院,欣然呈现阿尔维斯·安德烈欧塞所带来的题为“马可·波罗逝世七百年:学术总结与研究视角”讲座。 该讲座作为“虚实之界:奇迹之书《马可·波罗游记》”系列讲座活动(2024年9月至2025年3月)的一部分,将于2025年2月15日下午两点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同期面向公众开放的还有“虚实之界:奇迹之书《马可·波罗游记》主题文献展”(上海图书馆东馆,2024年11月3日至2025年2月28日)。 讲座将探讨《马可·波罗游记》抄本传统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成果,如马可·波罗和比萨的鲁斯蒂谦是如何合作撰写该著作,以及该著作的创作背景。此外,还将讨论当时最具争议的假说,例如该书最初是面向黎凡特地区读者的这一观点。   阿尔维斯·安德烈欧塞 毕业于罗曼语语言学专业,随后在比萨、巴黎和克卢日-纳波卡(罗马尼亚)继续深造。他曾参与多个国内和国际研究项目,包括在北京大学和图宾根大学担任访问学者。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中世纪意大利和法国文学、罗曼语语言学以及罗马尼亚语言与文学。自 2021年10月1日起担任意大利乌迪内大学副教授。

查看更多
Posts
31 January 2025
讲座《马可·波罗<寰宇记>及其读者:成为奇幻之书的旅行见闻》

值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1324-2024)与诞辰770周年(1254-2024)纪念之际,并逢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CCBF)举办(2024年11月15日至17日,上海世博展览馆),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与博洛尼亚展览集团联合策划的四场主题活动于11月15日至16日陆续开展。 展会次日,亚历山德罗·巴尔贝罗教授以“马可·波罗《寰宇记》及其读者:成为奇幻之书的旅行见闻”为主题开启学术讲座。活动由插画家伊万·卡努主持,博洛尼亚童书展总监埃莱娜·帕索利与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达仁利共同出席。巴尔贝罗教授阐释道:尽管在大众认知与流行文化中,马可·波罗著作仍常被归类于奇幻文学与虚构旅行记述,但学术界早已确认其旅行经历的真实性,《寰宇记》正是对其旅程真实细致的记录。  

查看更多
Eventi
27 January 2025
讲座《似曾相识亚平宁——晚清人眼中的意大利》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携手上海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及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学院,荣幸呈现张晓川教授主讲的《似曾相识亚平宁——晚清人眼中的意大利》讲座。 本次活动隶属于《马可·波罗游记》主题系列讲座(2024年9月至2025年3月),将于2025年1月25日(周六)下午两点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同期面向公众开放的还有“虚实之界:奇迹之书《马可·波罗游记》主题文献展”(上海图书馆东馆,2024年11月3日至2025年2月28日)。 本次会议将深入探讨中意两国交流史与双方民众逐步相知的历程。中华大地与亚平宁半岛早在汉代就有了有史可考的接触,鄂多立克、马可波罗和利玛窦等人的游历和文字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到了晚清时期,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中外交流的推进,国人逐渐从但闻其名,到地图相识,再到亲履其地,对意大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多样的观感。 张晓川,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晚清史、近世中西交通史、近现代学术思想史。

查看更多
Eventi
23 January 2025
讲座《〈马可·波罗寰宇记〉的主要抄本和中文译本》

值此马可·波罗逝世七百周年(1324-2024)暨诞辰七百七十周年纪念,以及中意建交五十五周年之际,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携手上海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及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学院欣然呈现荣新江教授主讲的《〈马可·波罗寰宇记〉的主要抄本和中文译本》讲座。 本次活动隶属于《马可·波罗游记》主题系列讲座(2024年9月至2025年3月),将于2025年1月19日下午两点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同期面向公众开放的还有“虚实之界:奇迹之书《马可·波罗游记》主题文献展”(上海图书馆东馆,2024年11月3日至2025年2月28日)。 马可·波罗的旅行记在热那亚写成后,很快以抄本形式流传,并陆续翻译成多种欧洲文字,目前能够见到的早期抄本或刻本还有一百四十多种。经过一百多年来学者们的整理,这些文本大致有六个系统,不同之处很难说哪个接近原文。早期中文译本受时代局限,不能翻译这些文本的整体面貌。目前我们正在努力翻译慕阿德和伯希和的英译本,这是包含各种文本信息的“百衲本”。 荣新江,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著有《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等。

查看更多
Eventi
20 January 2025
讲座《从马可·波罗到耶稣会士:14至17世纪欧洲地图中的中国》

值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1324-2024)和诞辰770周年(1254-2024)之际,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上海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携手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研究院,欣然呈现柏恪义教授(Marco Caboara)所带来的题为“从马可·波罗到耶稣会士:14至17世纪欧洲地图中的中国”讲座。 该讲座作为“《马可·波罗游记》”系列讲座活动(2024年9月至2025年3月)的一部分,将于2025年1月18日下午两点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同期面向公众开放的还有“虚实之界:奇迹之书《马可·波罗游记》主题文献展”(上海图书馆东馆,2024年11月3日至2025年2月28日)。 基于专著《早期西方印本中国地图》(莱顿,Brill,2022),柏恪义教授将讲述马可·波罗旅途计划中的地理、地图和路线信息,并探讨他对16世纪之前欧洲印刷的中国地图的影响,以及耶稣会士地图中的中国新形象。 柏恪义 曾在比萨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研习历史、语言学和中文,并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中国古代郭店竹简的语言特点。 他目前是香港科技大学地图学史和科学史高级讲师。 他近期完成了一部综合地图图录,关于1580年至1735年间西方印刷的中国地图,由荷兰学术出版社Brill出版。

查看更多
Posts
18 December 2024
讲座《从“马可”到“玛窦”——来华外国人与中国社会》

2024年12月17日下午两点,由上海师范大学纪建勋教授主讲的《从“马可”到“玛窦”——来华外国人与中国社会》讲座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本次活动隶属于《马可·波罗游记》主题系列讲座(2024年9月至2025年3月),由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携手上海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及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学院共同主办。 中华世纪坛的千秋颂壁画用百余位代表人物浓缩展示华夏五千年文明,而马可·波罗与利玛窦作为其中仅有的两位外国人且都来自意大利,令人称奇。本讲座以两人为代表探究了来华外国人与中国社会的互动及其深远影响。 纪建勋,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比较文学中心主任,《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期刊主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