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马可·波罗与古代中国的“神秘”族群》
2024年12月15日,魏葆珞(Paolo Visigalli)教授所带来的题为“马可·波罗与古代中国的‘神秘’族群”讲座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本次活动隶属于《马可·波罗游记》主题系列讲座(2024年9月至2025年3月),由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携手上海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及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学院共同主办。 在讲座中魏葆珞教授向观众论证了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记述的两段引人入胜的文字,分别描述了马可·波罗在福州遇到一个神秘的宗教团体,以及他所观察到的云南一个部落中的奇特纹身。 教授特别聚焦于近期发现的手稿及2021年北京拍卖会的一幅珍贵画作,这些新材料为界定马可·波罗在福州所遇教团的宗教归属提供了全新线索。
查看更多讲座《作为交流工具还是身份标志的语言:教皇与蒙古人间的通信往来》
值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1324-2024)和诞辰770周年(1254-2024)之际,2024年12月6日下午两点,来自梵蒂冈图书馆的德利奥·瓦尼亚·普罗韦尔比奥教授所带来的题为“作为交流工具还是身份标志的语言:教皇与蒙古人间的通信往来”的讲座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本次活动隶属于《马可·波罗游记》主题系列讲座(2024年9月至2025年3月),由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携手上海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及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学院共同主办。 普罗韦尔比奥教授的讲座旨在基于罗马教廷与成吉思汗所创立的横跨中亚帝国间的书信往来,从而探讨语言和礼仪方面的相关论题,这些书信主要是教廷文书处在1246年至1304年期间收到的。在简要提及这些文书的历史背景和内容的同时,讲座还侧重于这些文书所象征的载体语言和身份标志(语言和书写系统)之间的功能关系,以便对有关蒙古汗国衰亡的历史叙事进行平行解读:从贵由汗的宣言到波斯伊儿汗国皈依伊斯兰教。 德利奥·瓦尼亚·普罗韦尔比奥 毕业于罗马大学闪语专业,后在那不勒斯东方大学获得非洲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曾在意大利多所大学担任不同学科的讲师(1997年至2001年在乌迪内大学任职)。2024年进入梵蒂冈图书馆,2011年教皇本笃十六世任命他为 Scriptor Orientalis(梵蒂冈图书馆东方收藏主要负责人)。
查看更多寰宇东西: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和世界
上周五2024 年 11 月 22 日,“寰宇东西: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和世界 ”展(上海博物馆,2024 年 11 月 22 日至 2025 年 3 月 30 日)举行了开幕式。上海博物馆,2024 年 11 月 22 日至 2025 年 3 月 30 日,意大利驻沪总领事 安缇雅和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长达仁利出席了开幕式。 展览的灵感来自《马可 · 波罗游记》故事,提出了一个从元朝都城大都(汗八里)到威尼斯的想象之旅,途经中国的国际大都市泉州。展览路线展现了马可 · 波罗所讲述的奇观,包括风景、自然、人文作品以及文化和宗教传统。展品包括马可 · 波罗带回意大利的《马可 · 波罗游记》中的各种手稿以及元代的各种瓷器和丝绸制品。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强调了此类活动对于加强中意文化联系和交流的重要性。 文化处处长达仁利与王越(上海博物馆)共同担任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引导参观者跟随马可 · 波罗的足迹参观展览,体验 13 和 14 世纪的意大利和中国文明。
查看更多第二届马可·波罗国际学术研讨会
由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联合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扬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扬州博物馆、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及元史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马可·波罗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24年10月26日至27日在扬州金陵饭店成功举行。本次会议亦为庆祝马可·波罗纪念馆于2023年5月30日完成改造并重新开放的重要学术活动。 2024年10月26日举行的开幕式上,扬州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束家平与地方政府官员及代表先后致辞,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达仁利也进行致辞。 达仁利处长表示:“我谨代表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及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向扬州市政府表达诚挚的谢意——2023年我们在此共同见证了全球首座马可·波罗纪念馆的落成。愿本次有意大利杰出学者参与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能够秉承马可·波罗精神与使命,取得丰硕学术成果。” 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全球的马可·波罗研究权威学者,其中四位意大利专家作了重要发言。与会学者围绕《马可·波罗游记》及相关学术课题展开研讨,重点聚焦元代时期中意两国历史文化交流与互动。
查看更多威尼斯双年展新杂志《洪流将至》
威尼斯双年展新杂志《洪流将至》)发布会于11月8日在斯沃琪艺术和平饭店成功举办。 威尼斯双年展历史档案馆(ASAC)馆长德博拉·罗西阐释道:“本刊复刊秉承自创刊号以来的核心精神与特质——以双年展创立法令中反复强调的‘研究’一词为宗旨,成为聚焦当代的思考与讨论空间,始终以更好地理解和想象未来为愿景。”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安缇雅致辞后,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达仁利与威尼斯双年展主席皮耶朗杰洛·布塔富科就首刊主题“水”展开了深度对话。 此次复刊距上期发行已逾五十三载。首期《洪流将至》采用纸质印刷,汇集来自双年展历史档案馆的丰富图像资料及国内外摄影研究成果。本刊以季刊形式发行,每期设定专题内容,涵盖威尼斯双年展标志性学科领域——视觉艺术、建筑、舞蹈、音乐、戏剧、电影,以及科学与文学。沿袭创刊传统,时尚领域因其与艺术、档案及创作实验的紧密关联,将继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查看更多第二十四届世界意大利语言周闭幕活动
上海外国语大学成功举办了第二十四届世界意大利语言周闭幕活动。本次活动由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携手渺飞出版社及华东地区高校意大利语系联合主办。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达仁利在简要介绍本届语言周主题后,重点阐述了文化处为纪念马可·波罗逝世七百周年(1324-2024)与诞辰七百七十周年(1254-2024)所策划的文化推广项目。 活动现场正式预告了漫画系列首卷《马可·波罗:行者的童年》的即将出版。该作品由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构思,联合渺飞出版社、佛罗伦萨国际漫画学院及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研究院共同打造。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积极参与,围绕“意大利语与书籍”主题进行了专题展示。其中,《马可·波罗与<游记>: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使者》荣获最佳文化内容奖;《从书籍到人工智能:意大利语学习的嬗变与提问智慧》斩获文化创新奖;《舌尖上的智慧》则获得最佳美食文化奖。
查看更多观看之道——威尼斯与苏州城市主题摄影展
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举办的“观看之道——威尼斯与苏州城市主题摄影展”(2024年9月27日至12月1日)开幕之后,该展览联合策划人——摄影师乔瓦尼·卡普里奥蒂与公众展开深度对话,分享了摄影项目从构思、策划到实施的创作历程。本次展览由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与苏州吴文化博物馆联合呈现,由文化处处长达仁利与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共同策划。 这场由刘小菡主持的对话活动于2024年9月28日14时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内举行。卡普里奥蒂曾耗时数周穿梭于威尼斯街巷与苏州城区,通过镜头捕捉两座水城的代表性瞬间,既呈现了城市的当代风貌,又凸显了其传承至今的古老特质。 乔瓦尼·卡普里奥蒂 国际著名摄影师 意大利摄影记者,现居多伦多。他擅长长期项目的后纪实表现,旨在研究时间和不可避免的妥协是如何塑造个人、社群、历史、文化和人类状况。卡普里奥蒂创造性地将摄影、动态图像、音频、实验性文字和个人见证结合在一起,专注于探索和理解世俗问题以及当代纪实的实践作用。 刘小菡 双语跨文化栏目,公众号“culturemixer文化角”出品人 刘小菡是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culturemixer文化角》的主持人。《culturemixer文化角》是一档中英双语的跨文化人文栏目,栏目致力于向世界分享关于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也对话来自全世界的嘉宾,并邀请他们分享各自与中国以及在全世界工作与生活的跨文化经历与故事。刘小菡从事跨文化传播与沟通工作。她致力于帮助来自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们,建立超越“文化”的连接。
查看更多虚实之界:奇迹之书《马可·波罗游记》主题文献展暨系列讲座活动
值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1324-2024)和诞辰770周年(1254-2024)之际,2024 年 9 月 28 日,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了虚实之界:奇迹之书《马可·波罗游记》主题文献展暨系列讲座活动。 该展览由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与上海图书馆和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研究院呈现,将于2024年11月3日至2025年2月28日面向公众开放。展览将展出 150 余部典籍,从《马可·波罗游记》中最具代表性的手抄本开始,最后一部分将着重介绍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史,当然这也多亏印刷书籍的传播。 活动现场公开了展览预告视频,包含重点展品介绍以及虚拟导览,在此之后,意大利驻沪副总领事程若轲先生、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和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进行了致辞。 活动最后,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达仁利带来了题为 《马可·波罗:仅仅讲述“我所能描绘的一部分”》讲座,作为展览同名系列讲座第一讲,该活动由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上海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以及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研究院联合主办,届时将有中意两国学者参与,并持续举行至2025年三月底。
查看更多空间的共鸣
2024年9月7日,“空间的共鸣”艺术展于杭州易空间Yi Space正式启幕,展览将持续对公众开放至11月7日。本次活动由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支持,展出来自意大利艺术家彼得·德梅茨与德国艺术家埃伯哈德·罗斯的力作。 彼得·德梅茨的椴木装置作品虽无繁复装饰,却充满诗意与情感张力。这些作品营造出独特的戏剧性氛围:个体仿佛未察觉被注视的存在,而整个空间却向观者全然敞开。 埃伯哈德·罗斯则以精妙笔触在画布上铺陈书法般的线条与图式网络,其有机重复的纹样灵感源自自然形态——如贝壳的螺旋纹理、叶脉的舒展脉络、蝶翼的鳞状结构以及植物细胞的微观形态。
查看更多讲座《历史和我:埃莱娜·费兰特笔下的女性和世界》
2024年6月29日,“历史和我:埃莱娜·费兰特笔下的女性和世界”讲座在上海图书馆成功举办。 本次研讨会特邀嘉宾包括:电影评论家沈奇岚博士、中国女性主义理论与研究先驱/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以及“那不勒斯四部曲”中文版译者、四川外国语大学陈英教授。会议以费兰特作品在华译介引发的现象级热潮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女性在文学与电影中的角色定位、“女性史诗”的边界与可能性、不同代际女性的历史视角等宏观议题,并结合作家对战后意大利的社会描写作了多重解读。与会专家还剖析了费兰特的现实主义文风,探讨了《我的天才女友》剧集改编艺术,并简要对比了费兰特与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异同。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达仁利在开幕致辞中回顾了以往为推动中意文化交流举办的相关活动:2017年6月在南京和上海举办的系列文学对谈、2021至2023年间在乌镇木心美术馆举办的“当文学成为影视:我的天才女友”吸引逾四万观众观展。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3月12日,文化处还特别邀请了《我的天才女友》剧集前两季导演萨维里奥·科斯坦佐、埃莱娜·格雷科配音演员阿尔巴·罗尔瓦歇尔以及著名影评人马可·穆勒进行深度对话。 “那不勒斯四部曲”在全球书店引发的热潮证明,尽管费兰特(其真实身份仍是文坛谜题)的作品充满那不勒斯方言等在地化元素,但通过女性情谊、社会斗争、对抗贫困与无知实现自我超越等普世主题,成功跨越了语言与文化藩篱。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