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使用技术型(必要)和分析型cookies。
继续浏览即表示您接受 cookies 的使用。

讲座:“双屏幕: 1960年至今的意大利艺术电影及影像”

5月26日18:00,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将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将举办“双屏幕: 1960年至今的意大利艺术电影及影像”活动。此次活动包含讲座及影片放映,旨在回顾近六十年间意大利视觉艺术与影像艺术实验的发展历程。

主讲人布鲁诺·迪·马里诺和老罗将回顾并概述意大利近六十年来一百多位艺术家的作品。涉及到的影片类型包括电影长片、短片、超短片、动画、found-footage作品、Land-Art大地艺术的先锋实验等。这些作品集结在一起,构成了过去几十年艺术影像发展的一幅生机勃勃、错落有致的全景画。两位艺术家期望通过这样的研究方式,为观众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甚至不客气地说,提供一个教科书式的范本,帮助观众理解意大利艺术影像实验,为观众还原一个窗口,感受技术、风格变化多端的观影体验,将各位艺术家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以最鲜明的方式呈现出来。

为什么说是“双屏幕”呢?因为项目涉及到的话题是双向的:一侧是运动的图像,另一侧是视觉艺术;两种表现形式在同一位艺术家的想象中相遇时,产生了激动人心的相互干扰与影响。屏幕,既是放映平面,又是一层滤网,在隐藏什么的同时揭示什么,屏幕由此变成了一个无穷无尽的界面装置。

但其实这个标题也蕴涵着另一种双重性,也就是“电影”与“影像”的双重性,这两种装置相继产生、并立发展、偶尔还会产生重叠。随着这两者共同走向电子化,我们如今使用的这两个词语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两个词有利于我们理解审美和技术方面的某些重要阶段。

讲座上展映的电影与影像资料(完整版或节选版):

– 《你好,米开朗杰罗》(乌戈·奈斯波罗,1968-1969);
– 《光线的色彩》(布鲁诺·穆纳里&马切洛·皮卡多,1963)
– 《热土》(卢卡·帕代拉,1967)
– 《纽约》(节选版)(弗兰克·安杰利,1969)
– 《贼喜鹊》(朱里奥·贾尼尼&艾曼纽尔·鲁扎提,1964)
– 《纪念品》(马里奥·斯基法诺,1967)
– 《犹疑的确认》(吉安弗兰克·巴鲁克罗&艾伯特·格里菲,1971)
– 《我的玻璃眼睛》(保罗·治利奥,1971)
– 《时间流逝》(米凯勒·散彬,1978)
– 《哭泣的电视机》(法比奥·毛利,1972)
– 《从前有个国王》(欧吉尼奥·卡密,1973)
– 《Raisat倒数》(主编:马里奥·萨索,1991-1992)
– 《威尼斯电影节的符号》(吉昂路易奇·多卡佛内都,1999)
– 《起源与积淀》(Studio Azzurro,1997)
– 《潜艇实验1967》(维吉里奥·维洛雷西,2013)
– 《美狄亚》(莱昂纳多·卡拉诺&阿兰·帕洛尼,2017)
– 《圣西罗》(尤里·安卡拉尼,2014)
– 《罗马全景》(齐默·弗雷,2004)
– 《易碎》(Masbedo,2017)
– 《可怜的杰里》(拉·迪马蒂诺,2017)
– 《变迁:不可能的时间》(Faltform,2011)
– 《我的兄弟扬》(吉安路卡·德瑟里奥&玛西米利安·德瑟里奥,2004)

本次活动按预约免费入场(点击查看主讲人介绍)。

 

无法预约

  • 举办: 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 Shanghai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
  • 与合作: Power Station of Art, Shanghai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